公司动态  
不断发展壮大的营口城市供水事业(上)

[发布时间:2007-04-16 08:05:29 ] [阅读次数:6837 次]

    水是一种有限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它居于能源之首。人类离不开水就像离不开阳光、空气和土地。
    营口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全省乃至全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虽可称头上枕辽河,怀里抱渤海,但水质污染相当严重,个别季节水质超五类,无法利用。市区地下水,浅层是咸水,钻深井其水量、水质都无法保证,而且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危及安全。因此导致我市远距离取水,形成了点多线长、多处取水的局面。距市内最远的是新建的鲅鱼圈水源,管道直线距市内120多公里,最近的李家水源,还20多公里远。长期以来,我公司的供水工作就是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下,经过几代供水人的艰辛努力,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现在我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二类企业,有职工约1400人,供水水源地9个,配水厂9个,供水能力每天47万立方米,日供水量达到22万立方米左右,输配水管线总长1658公里,供水人口64万。
    营口原是退海之地,处于辽河下游,辽河水黄浊味涩,无法饮用,地下水层深,打不到淡水,因此,营口人在过去只能饮用坑塘水。曾经有这样一首歌谣,“春天吃水贵如油,夏天吃水满街流,秋天吃水绿油油,冬天吃水化冰流”, 形象地说出了当时吃坑塘水的历史情景。
1907年前,营口有两个较大的水塘,分别是大官塘、二官塘,塘宽而深,水不咸,供居民饮用。遇上旱年,水塘枯竭或水质变坏,引起疾病流行,再加上缺医少药,情景极其悲惨,难以目睹。1905年日俄战争后,7月日本占领营口,官兵遇到饮水困难,决定解决这一问题,水源地选定在田庄台对岸的立科,于1907年6月24日开始动工兴建,到1909年5月10日竣工,1909年6月18日开始向营口送水,从田庄台到老爷阁,管线全长75华里,最初平均日送水2270立方米,最大量才3410立方米,主要为日本人和少部分富商巨贾、达官贵人供水,一般居民仍饮用坑塘水。三十年代营口通商船只增多,人口增加,工业发展较快,需水量较大,立科水源满足不了需求。于是,1936 年开始在盖州镇永安村建新水源—永安水源,1939年竣工通水,当时供水能力每日8600立方米。
1948年营口解放后,供水事业才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开始为人民群众造福。人民政府拿出大量资金,勘察水源,更新设备,改造管网。1949年水源生产能力达到每日8649立方米,经过多次挖潜改造,使供水能力由每日8600立方米提高到16000 立方米。政府设立了建设科水道股,1951年建立了营口市水道厂,1957年改为自来水公司。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国家要求,营口工业要有较大发展,特别是钢铁、机电化工、棉纺、造纸、食品等急需发展,而营口市唯一的永安水源又存在着“电源单一”、“设备单一”、“管线单一”的缺陷,城市一些地区用水处于时断时续之中,居民用水不但二楼上不去,一楼住户用水也感到困难,管网末梢压力仅在0.02-0.03Mpa(2两-3两),另外考虑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用水量,势必比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要多,形势所迫,必须考虑开源节流。1958年3月,由我公司供水职工自行设计并组织施工,开始兴建团甸水源,铺设管径600-700团营输水管道一条,全长33.5公里,1965年初步建成,日供水2万立方米,以后又经过多次挖潜改造,铺设团营输水复线,供水能力由2万立方米逐步提高到4.5万立方米。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市水源生产能力达到了7.5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9倍;全年供水总量达到了2224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24倍。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市的城市供水仍然满足不了需要,那时大部分居民住宅都在四层楼以下,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楼脏,二楼美,三楼四楼上不去水”,这是对当时供水现状的一种真实写照。在这期间,我市又相继对永安、团甸水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1978年9月,永安水源铺设营盖输水复线33公里,并在营口市区西南建立第三配水厂,永安水源地打深井7眼,日产水量由原来的1.8万立方米增加到3.6万立方米。第三水厂建成后,供水半径大大缩小,我市西部长期以来水压低的局面得到了缓解。1982年,又对团甸水源地进行了挖潜改造,修建营团输水复线20公里,实施东水西调,市区供水形势进一步好转。1984年锅底山铁矿水源经过修复、改造和利用,更名为李家水源地,为老边区供水。到1984年,我市水源地有永安、团甸、李家三个,日供水量达到8万立方米。
     1985年5月17日开始兴建辽河水源,扩大新的水源地。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取水点在三道岭和周家水库,以引三道岭和周家水库的优质水为主,以汤池地段的河流截潜为辅,把优质水引入市内供生活使用,1989年实现通水,到1991年三道岭供水系统每日供水3万立方米。二期工程是建设工业用水源,开发利用辽河水,在辽河上游黑鱼沟处取辽河水,经过净化处理后,供给一些对水质要求不太严格的工业企业、基本建设、锅炉、居民卫生洁具等用水,实行分质供水,解决营口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1991年在市内铺设了工业用水管线,1993年5月25日投产,开始正式实行分质供水,每天可节省饮用水1.2万立方米,使当时市区居民的用水量由10.2万立方米增加到11.4万立方米。2003年又投入3000万元用于全市工业水管线的新建和改造,使分质供水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辽河水源工业水供水能力已达6万立方米/日,水质完全合乎要求,市内新建小区及靠近工业水管线、有条件实行分质供水的地区基本都实行了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双线供水。(未完待续)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